【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非遗传承人孙军祥:让草编在创新中焕发生机

2023-08-07 15:57:41来源:中国甘肃网

草编,作为用草编织而成的手工艺品,因其原料常见、易于得到,且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深受民众的喜爱。

通渭草编在草编的发展历程中,担任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不仅蕴含了明清以来各个历史阶段中手工技艺的发展史,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被称赞为“流动在指尖的麦浪”以及“指尖舞蹈的艺术”,素有“甘肃花”之称。2008年,通渭草编被入选为第二批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军祥的草编作品杨瑜/摄


(资料图)

本次重走西北角定西之旅,我们有幸联系到了通渭草编的非遗传承人孙军祥,在他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了他眼中的草编。

与孙军祥的初次相见,是我们小组初到通渭县襄南镇昌子沟,面对低矮的民房、空旷的街道,不知该去向何方时,孙军祥老师出现在了道路旁。只见他身着淡蓝色衬衫,皮肤晒得黝黑,头戴自己编织的草帽,向我们招手示意。“你们来啦。”他带着腼腆的笑容,将我们迎进他家,也是他日常进行草编工作的地方。

孙军祥的家杨瑜/摄

1986年18岁的冯军祥高中毕业后,在亲友的介绍下进入草编厂,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尽管在小时候就已对草编有所接触,但对当时年轻的孙军祥来说,草编只是养家糊口的一份工作。五年后,草编厂倒闭,但在孙军祥看来,草编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也不忍放弃自己的草编技艺。就这样,孙军祥由普通草编工人转变为草编手艺人。

刚开始独立做草编生意时,孙军祥遇到了各方面的难题。首先是技术上,一方面离开了厂里的“禁锢”,孙军祥就可以自由想象编织的样式,但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在进行草编加工的过程中要进行漂白这一重要工序,但人为操作总是会遇到化学物品用量控制不准的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次是交通上,当时家里条件也不太好,孙军祥的交通工具便是自己的双脚还有一条扁担,时常扛着扁担出去收购草辫、售卖草编,再扛着扁担回来。最重要的,还是家人的不理解。

据孙军祥回忆,在他最开始提出要自己做草编时,妻子并不支持他的想法,认为他们毕竟是农民,还是以种粮食为主,先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

但这些在孙军祥看来都只是一时的挫折,不知如何去编?就放一放,过段时间有思路再继续或者向大家伙求助,总要将它做出来;无法控制漂白用量?那就一遍一遍地实验,总会匹配到合适的剂量;交通工具也慢慢从扁担发展为自行车、摩托车;妻子也在自己的努力下,逐渐对草编产生了兴趣,认为草编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并且带动着周围的邻居一起加入到自己的草编创作中去。

而今,孙军祥的草编加工厂愈发壮大,除了向临洮、酒泉、兰州、靖远等附近地方销售,他所做的草编工艺品也远销至新加坡、朝鲜,供不应求。

通渭草编的制作过程分为折麦秆、掐草辫、收购、分拣、拐把、漂白、染色以及编织这八个步骤。对孙军祥来说,编织是他最喜欢的一步。在他看来,编织就是发挥想象力进行创新的过程,他很享受用自己的双手将麦秆编为崭新工艺品的创作过程所带来的满足感。

他说:“我最喜欢编织这个阶段,尤其是创新新产品,以前想搞一些创新,但是没有时间,现在有了机器后,给了我更多的时间来创新草编工艺品。”目前,孙军祥先后编织了草帽、拖鞋、扇子、茶垫、背包、花瓶、蚂蚱笼等各种各样的草编工艺品。在这其中,他最喜欢编的还是蚂蚱笼,他解释道:“最喜欢蚂蚱笼,简单,就是咱们农村人小的时候会编(这个)的人很多,现在应该是比较少了。但是到现在进行蚂蚱笼展销的时候,人们还是会对这个感兴趣,因为蚂蚱笼既保留了一种传统的草编工艺,也保留了小时候的记忆,所以我对蚂蚱笼特别喜欢。”

孙军祥向记者展示草编过程杨瑜/摄

草编蚂蚱笼杨瑜/摄

对于成为通渭草编的非遗传承人,孙军祥只是谦逊而又腼腆地笑了笑,说道:“传承人我觉得是撞的,这个名称对我来说责任也很重大,因为我文化程度低,很担心自己这个传承人起不到好的作用,我现在就是尽力在培训、学习、培养自己。每年创新点新产品,教别人学点草编技能。”

孙军祥也在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传承人的这一职责。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重对草编的创新,在这一方面他的技巧是多与人进行交流,到人多的地方去,了解大众的喜好,并思考能否用草编将人们喜爱的款式、用品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他也重视草编技法的传承,不吝赐教,将自己所创新的草编技法传授给对草编感兴趣的民众,让更多人了解草编,学习草编技能,让他们自己编自己卖,挣些钱,增加收入。

孙军祥创新的草编帽子杨瑜/摄

孙军祥与他的草编工艺品杨瑜/摄

对于之后的规划,“我觉得做好草编还是要靠创新,草编要想有活力以及很好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创新。同样,我觉得通过草编培训,对编织方法进行改进,并把这些技艺传授给那些对草编感兴趣的人,靠他们把草编传承发展下来。因为草编的范围很大,一两个人做不来,还是要靠大家把这个东西传承发展好。”孙军祥如是说道。

对于孙军祥来说,草编于他最大的乐趣,就在于看着麦秆在自己手中一点点变为工艺品,给予麦秆以新的生命力,而对于草编的传承,也正如他所说的那样,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草编这一非遗技艺在时代的洪流中源远流长。

(作者杨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妥美荣、张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指导老师张维民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关键词: